在中国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秦岭被称为“月亮山”,是人们接近日月神德和力量源泉的地方,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献给地球的礼物”,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山脉在一路东进中,向南拐了个弯,昂起了两千八百多米的头,便是秦岭东段最高峰牛背梁。而登上牛背梁、朝拜父亲山便成为秦岭南北子民世代之梦想。
科学决策,延伸终南之径 如果说秦岭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那么牛背梁就是一颗镶嵌在秦岭之巅的 “绿宝石”。
早在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前夕,柞水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随着交通的变化,牛背梁森林景观的资源优势必将迅速凸现,具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为了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县上邀请省内规划专家,对牛背梁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科学论证。
经过三个月的调查,他们惊奇的发现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丰富,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林”于一山,牛背梁森林茂盛、峰林矗立、冷杉健硕、杜鹃吐芳、草甸生香、冰川似海;植物垂直分布的形态、羚牛等珍稀动物的生活规律、湿润多雾的天象景观是学术研究和科考探险的绝佳场所;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1%、常年平均气温12℃、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5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而且从西安市区到公园仅56公里,把喧嚣的闹市与宁静的森林连为一体,走进牛背梁便可感受一脚踏南北、一天历四季的豪迈与旷达。牛背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复杂的地理环境、恶劣的施工条件、建设资金匮乏也同样摆在柞水人的面前。
“牛背梁是秦岭山水游规划中终南山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资源禀赋具有垄断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在山水秦岭开发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决策必须超前,眼光必须高远。要举全县之力、汇八方之财、集万民之智,把牛背梁森林公园建设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一流景区,从而引领柞水旅游产业,推动柞水率先突破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07年初,时任柞水县县长、现任县委书记的刘荣贤,在听取专家论证后果断地拍板。说干就干,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完成了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申报立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工作。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陕西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
在牛背梁的开发建设中,他们始终以“体现山水秦岭之壮美,突出雄奇牛背之风骨”为主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立足公园区位、资源和气候三大优势,把牛背梁建设成为秦岭最逍遥的地方。在景区景点策划、规划中,瞄准国内大市场,大手笔、大气派规划,高规格、高起点建设。同时,在理念上敢为天下先,在建设上实干争一流,在服务上品牌创一流。大循环运作,编织牛背梁景区及周边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注重与周边景区、其他行业和部门单位的友好协作。注重内部交通、饭店、旅行社及各景点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做散兵游勇,不搞孤军奋战,在差异上相互竞争,在配合协作中生存发展,谋求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效应。
在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与当地文化上下功夫,重视牛背梁生物学、地质学特征的研究,充实公园文化内涵,重视文化活动投入,将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用文化吸引外来游客和影响当地人群,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加新的亮点与卖点。树立“柞水旅游”品牌意识,将柞水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打造,使柞水成为秦岭南麓“清新之城、美食之都、渔鼓之乡、养生之地、逍遥之境”,形成“穿越世界长隧,徒步秦楚古道,领略牛背风光,观赏溶洞奇景,体验古镇风情,休闲盘谷山庄”精品线路。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做强做大牛背梁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政府主导,将计划、财政、林业、交通、水保、扶贫、电力、电信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在配套服务设施和餐饮、购物等经营性项目建设中,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努力创造优质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大家办旅游的良好格局。
而今,牛背梁尚未开园,慕名而来的游客已是络绎不绝,从羚牛谷到六尺岭,那如诗似画的峰林迷宫、杜鹃花海、冰川遗迹、高山草甸、冷杉大观、逍遥牛背等景观无不被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然而,人们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之时,有谁能知晓柞水县在建设牛背梁森林公园中所表现出的魄力和付出的艰辛?
埋头苦干,奏响协作之曲 无容置疑,在沉睡亿万年的秦岭南坡上,建设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对于柞水县而言,可谓“开天劈地头一回”。
面对缺人才、缺资金、缺经验的“三缺”局面。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从各部门抽硬人、硬抽人,组建了牛背梁森林公园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牛背梁森林公园管委会,先后从计划、林业、交通等相关部门抽调年轻技术人员30余名,经过多方努力争取旅游专项资金1000万元,省政府陕南突破发展项目资金450万元。公园建设者多次到秦岭周边森林公园考察学习,充分吸收外地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容他人之长于牛背梁发展之中。所有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认真规划,反复论证,一旦开工严格按照审察批准的方案执行,绝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开发牛背梁首先是旅游专用道路的建设,比较幸运的是在2004年修西柞高速终南山特长隧道3号竖井过程中,曾修了一条简陋的工程便道。但这条便道地处连绵起伏的秦岭深处,地质条件相当复杂,石方路段多,山体滑坡和坍塌随处可见,二次施工,条件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11月,县交通系统与牛背梁森林公园管委会一道,承担起道路的建设任务。整个道路在设计过程中,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充分利用原有路基和桥涵,减少占地、拆迁,避免大填大挖,沿途修建了弃渣场5个,路面由最初的4米提高到6.5米,公路参照山岭重丘区三、四级标准设计。以保护生态为重点,尽量少破坏植被和山体,对路边山坡的绿化保护与工程建设做到“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修复,充分体现对环境的保护,做到线条柔美、纵坡均衡、切面自然。
经过多方努力一条宽阔顺畅的牛背梁森林公园旅游专用道路从营盘镇红庙河口,经西沟峡口、大东沟、小东沟、水井坪、小羊圈、月亮垭,连接到西柞高速公路3#隧道竖井通风口。在建设初期的材料、设备运输由于没有通行道路,只能依靠肩挑背扛、畜力驮运。然而,建设者们凭着对秦岭尊崇之情向大山发起了冲击,于2008年5月前修通这条长达13.9公里景区专用道路。在道路即将完工之际,县林业系统又组织40余名技术人员吃住在山上,仅一周时间便进入绿化实施阶段。
牛背梁森林公园旅游步道建设更是异常艰辛。在羚牛谷,所有建筑材料必须靠肩挑背扛,一块地砖、一袋沙石运到场,就要一个人一天时间,运费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如果说羚牛谷的路是肩挑背驮出来的,那么地处牛背梁山上的六尺岭建设,则完全仅靠建设者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茫茫秦岭山脉,山高,路陡,平均坡度都在40度以上,2009年5月工程开工一开始,材料的运送成了工程建设的第一大难题。从六尺岭入口至最高处南天门,如果用人力运送的话,逾万吨的工程材料,每人背30公斤,一天一趟都走不到,那需要多少的劳动力?怎么办?一位工程队的负责人分别从四川、汉中等地请来了180匹骡子的骡队,每5匹骡子就需要一个主人“跟班”,俗称“吆骡子”。每次大约可驮建筑材料150公斤,每天每匹骡子来回两趟必须走24公里,人也要在崎岖的山林中行走24公里,半年下来骡子累死了13匹,每匹价值都在万元以上。效率提高了,但工程的艰辛却丝毫未减,不是所有的地方骡子都能去的,多数标段材料运送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
高山气候复杂多变,夏季更是神秘莫测,地形雨说来就来,让施工单位吃尽了苦头。在六尺岭防火通道的施工中,雨水使羊肠小道变得更湿更滑,善驮的骡子却没有放滑的本领,有力出不上,因而导致工程材料严重短缺,为了保证工期,工人们只好冒雨在陡峭的山体上,寻找新的通道,随时都面临着危险;雨过天晴,不到五、六天时间,水源便很快枯竭,施工与生活用水告急,工人们又得到3公里以外的山涧找水。这样的间歇性难题经常出现,每个月能正常施工的日子不到一半,一年之中施工黄金时段累计不到三个月。经历了找水的艰难后,山上的工人和管理处工作人员就学会了“循环用水”:洗菜的水洗脸、洗衣服,洗脸的水洗脚、洗衣服的水“拌水泥”。
施工难度如此,公园建设者的生活更是充满着艰难与辛酸。在秦岭深处的密林之中,潮湿成为这里施工人员最难忍受的痛苦,工人们搭起了简易的布棚,一年四季床上的被褥从未干过,偶尔见到太阳就立即把被子抱出工棚沾光,但是,遮天蔽日的密林却抢走了有限光热,被子只能靠流动的空气带走一点点水分,还得时刻提防突如其来的阵雨将衣被淋湿。从杜鹃林到南天门,云雾天气占多数,每每遇见从山下来的人,施工队的人都要问“山下是否晴天?”。除了潮湿,肆意的狂风也经常与他们做对,今年5月份,几次雨夜里大风都把工人们住的布棚吹走,施工人员整夜相拥在一起艰难地熬到天明……
在羚牛谷、六尺岭一年多的工期当中,恶劣的环境与寂寞的夜晚让许多工人都受不了,来一批,走一批,再高的工价都留不住人。怎么办?施工单位就想出办法,买来卫星接收机和电视机,运来发电机,每晚看两个小时的新闻和电视剧,从而满足他们了解信息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作为森林公园管委会的一线人员,与一茬又一茬的工人一道,同吃同住在山上,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不管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面对艰苦的环境,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没有一个人提出份外要求”,公园管委会负责人李浴溱如是说。
而在牛背梁森林公园建设当中,时刻都有管理和技术人员坚守施工一线,周周都有县级包抓领导现场解决问题,十天半月都有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轮流检查,每月县委书记、县长都要到公园现场指导……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惦记牛背梁森林公园建设的县委书记刘荣贤, 10月8日清晨,又一次带领县上四套班子领导,冒雨登上牛背梁,检查六尺岭的防火通道建设,一个景点、一处栏杆、一块砖石都仔细察看。刘荣贤边走边听取建设进度汇报,还不时走进帐棚与工人们拉家常,不知不觉地海拔越来越高,雨雾越来越大,气温越来越低,在湿滑的山路上,行走十分吃力,但她却坚持要走完8.4公里全程。下山时,腿脚都走跛了,面对工作人员的搀扶,她说,“这点痛算什么,我们每走一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成绩来之不易,就更能体恤建设者的艰辛,就更能把这种记忆变成今后工作的无限动力。”忍着疼痛回到驻地,已是华灯初上,她又笑容满面地与同行领导研究部署工程进度。
牛背梁森林公园的建设,也牵动省市各级领导的心。两多年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省林业厅、省旅游局领导,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杨冠军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许多领导都多次莅临柞水检查指导工作,筹资金,立项目,给景区建设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建设者们埋头苦干、勇克万难的行动中,柞水县集中全县有限的人、才、物,通过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类人群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牛背梁13.9公里旅游专用道路、羚牛谷3.7公里人行步道、六尺岭4.2公里防火通道、综合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开园前各项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据介绍,明年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严谨求实,打造精美之品 “要留遗产,不留遗憾”。这是牛背梁森林公园建设者的座右铭。
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2000公顷版图上,如何挥洒妙手神笔书写锦绣华章,让游客既有赏心悦目的快意,又有触动心灵的体验,这取决于森林公园建设中严谨求实、争创一流的信念,实施的“生态公园、文化公园、文明公园”建设战略的推进力度,取决于把丰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水平和能力。
虽然森林公园建设在我国提出很早,但究其建设来讲一直非常谨慎,纵观国内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也正在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完善之中,没有一条现成的方案可资借鉴。“每个森林公园的建设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色,既不能照搬,又不能脱离当地地貌、遗迹、景观、生态这一核心”,对于初次尝试森林公园建设来说,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牛背梁森林公园一定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将其建成精品工程、一流的公园,决不能留遗憾”,这是县长林录印每次检查牛背梁森林公园建设都要强调的话。按照这一要求,如何把牛背梁优秀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科考价值、生态价值介绍给世人是建设者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的问题。
为此,公园建设者先后对秦岭周边所有的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森林公园进行了详细对比,集思广益后形成一致共识:要建就建一流的、原生态的国家森林公园。定位确定后,在每一次动工前的决策阶段,他们都小心翼翼,反复掂量,集思广益,自我批判,甚至是自我否定。从建园到现在,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四套班子领导碰头会,领导小组会、专家磋商研讨会、现场办公会……大大小小专题研究公园建设各类论证会不计其数,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惟恐因决策不慎留下败笔,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后果。
为此,他们首先从抓规划入手,把景点建设融入柞水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总体布局,按照营盘旅游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制定牛背梁森林公园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决杜绝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低水平开发,避免造成自然遗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浪费,无论是羚牛谷人行步道,还是六尺岭的防火通道,无论是综合服务区建设,还是环山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都依此而行。其次是抓保护,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对旅游景区建设而言是道难解的命题,而牛背梁在两者之间却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完美融合,这里的一峰一石、一草一木,一水一鸟无不镌刻着建设者们的妙手仁心和敬畏之爱。据牛背梁管委会现场负责工程管理的黄国政介绍,在牛背梁基础设施人行步道、防火通道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因树制宜”、“因景制宜”,路绕着树走,人绕着景行。
牛背梁森林公园管理处要求所有施工单位未经允许,所有石头、大树、草灌都不允许移动和破坏。正是这种对大自然无限的关爱与崇敬之情,才造就了牛背梁森林公园原始原真原生的美景。
“牛背梁森林公园打造臻品,要体现在细节之中,每一块砖的风格,每一条仿生栏杆的颜色,每个亭台的材质,都必须与自然和谐”,每周都要走进公园建设一线的分管副县长党世民介绍说。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森林依然茂盛,让阳光依然灿烂,让秦岭依然生辉,是让决策者和建设者们产生共鸣的一致追求。
集中智慧,挖掘文化之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文化的载体。牛背梁森林公园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深谙其中的道理。自开工第一天起,他们就把文化元素植根于工程建设之中,从小事做起,一个景点的命名,一个故事的挖掘,一个创意的构思,都融入文化的元素,贯穿文化的理念与内涵,真正把建设者的智慧溪流汇集成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海洋,让牛背梁真正成为秦岭明珠、中华脊梁。
2008年4月,县上抽调文学艺术界所有文化人参与,组建了牛背梁森林公园文化包装队伍。从此他们就成为公园里每周必至,默默无闻的常客。“秦岭自然分南北,牛背犹挂汉唐雪;天下山水归宗处,唯我烟火众生得”,一首《春拜牛背梁》抒发着他们对牛背梁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深热爱。
县上先后制定完成了牛背梁文化整理、包装与宣传方案。2008年11月,成功举办了省内文化名流“走进新柞水——西安第二生活区高端论坛”,在高端论坛上,薛宝勤、肖云儒、陶冶、高建群、孙见喜、方英文等省内文化名人围绕秦岭牛背梁发展献计献策,形成了牛背梁文化解读、梳理、展示的思路,在打造秦岭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上达成共识。此后,还成功地组织了商洛市文学艺术界“5.23”牛背行、镇柞文学艺术界联谊会、商洛诗歌学会“走进牛背梁、放歌父亲山”采风等10余起文化活动,从而有效的挖掘和提升了牛背梁森林公园的文化内涵,赋予了牛背梁深厚的文化底蕴。
认祖归宗的文化根基。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牛背梁那逶迤苍莽的原始森林、自在欢实的珍禽异兽、温润清爽的气候环境、五光十色的烟霞暮霭、幽眇神秘的长沟峡谷、仪态万千的峰林巨阵、甘洌飘彩的飞瀑泻泉、如梦似幻的植物演替、气贯南北的隧道天桥、兼容并蓄的民俗风情、动人心魄的历史传说以及羚牛谷的三峡六园八瀑十桥三十六潭四十八怪,让其成为秦岭最富殖的地方和自然山水博物馆。“秦岭牛背梁,中华父亲山”,“秦岭牛背梁,山水博物馆”,“走进牛背梁,朝拜父亲山”,“问鼎牛背梁,傲天逍遥游”,“秦岭明珠牛背梁,峰林琼花佳天下”,“南瞻北望峰林琼花天下山水归秦岭,星移斗转白云碧汉牛背日月佑长安”……成为牛背梁文化深刻的表述。
物种认知的文化精髓。走进牛背梁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让游客置身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认知和感叹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为此,公园邀请省内植物专家、动物专家、地质专家对景区各类物象进行甄别与解读,并对700多棵珍稀植物进行挂牌命名。从羚牛谷景区的岭南三宝、地质奇峡、八瀑十桥、三十六潭、四十八怪、茫茫林海,到六尺岭景区的峰林迷宫、植物演替、杜鹃花海、冰川地貌、高山草甸、冷杉大观,羚牛部落都无不蕴含着秦岭南北的民俗学、地质学、生物学文化元素。
宗教认同的文化灵魂。牛背梁建设以老庄文化为主线,以儒释文化做点缀。打造陶冶性情,益智健身的认知之旅;打造走进峰林,感悟沧桑的探险之旅;打造登梯游心,骑牛得福的逍遥之旅;打造山水归宗,尊崇秦岭的朝拜之旅。把道家的清气、儒家的正气、佛家的和气真正融合,让人们在一次旅游中感受多样的文化。
南北认可的文化摇篮。南来北往的先民迁移秦岭南坡,也带来了各地风俗民情,这里自然景观旖旎多姿,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移民文化渊源流长,秦风楚韵各竞风流。在文化包装过程中,着力挖掘语言、饮食、民居、民歌、戏曲等民俗文化,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让浓郁的特色文化与蓝天碧树相映成趣,构成清纯自然、质朴俊雅的优美画卷,让文化成为牛背梁蓬勃发展的灵魂。
编后记:苍茫秦岭,巍峨牛背。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冬,春去秋来,一千多个日子里,逶迤的大山,见证了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者艰辛的日日夜夜。徜徉在那一步步来自人扛畜驮出的石板路上,走进那自然天成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耳边隐约响起老愚公传世的古训。北山愚公长息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牛背梁森林公园的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寓言:山不加增,路何苦而不平?
两年多来,柞水全县上下一条心,各方拧成一根绳,人才围着项目聚,资金围着项目投,以敢为人先、改天换地的英勇气概,以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以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顽强斗志, 演绎着新时代愚公移山的动人故事,超越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把秦岭牛背梁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峡谷,打造成为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
“机遇只属于做好准备迎接机遇的人们”。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也正与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水秦岭,人文陕西”的旅游主题,与商洛市建设 “西安第二生活区” 的总体规划,与柞水县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布局相辅相成。事实证明,思路决定出路,胆识决定发展。正是柞水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超前思维,果断决策,才使牛背梁森林公园实现了精彩的回眸,展现在世人面前。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以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一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埋头苦干的作风、任劳任怨的品格、团结合作的胸襟、勇攀高峰的信念”为内涵的新时代 “牛背精神”。牛背梁也因他们的舞动而面纱轻撩,因他们的汗水而春潮激荡,因他们的智慧而光华四溢,更加壮美。(本文原载于2009年12月《陕西日报》头版)
绿色发展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