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从7只到种群破万 42年保护让朱鹮“孤羽重生”

2023-12-05 08:55:33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佚名

  今年11月,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朱鹮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最新统计,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1万只。从当年的孤羽七只,到如今的种群破万,朱鹮保护者们足足走过了42年。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更是朱鹮最主要的历史分布地。然而,受生存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朱鹮种群数量在上个世纪急剧下降。

  1963年之后,前苏联远东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朱鹮的记录;

  1979年,在朝鲜半岛发现1只朱鹮,这也是朝鲜半岛关于朱鹮的最后一次记录;

  1981年,日本成功捕获了5只野生朱鹮,但未能成功繁育。

  在我国,1964年曾在甘肃省康县采集到1只朱鹮个体,曾被视为中国朱鹮的“最后记录”。

  就在人们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灭绝的时候,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山林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朱鹮在我国的生存现状又是如何?

  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研究员 刘荫增:1981年我是第三次来秦岭了,正在走一个下坡的路上,我就看东边飞过一只鸟来,它的飞翔姿势不像是白鹭。等飞到我头顶上,它的红颜色被我看到了,所以这时候我喜出望外。这张照片就是1981年我在调查中在姚家沟拍到的。这是在日本《NEWTON》杂志上首次公开在国际上发表的朱鹮照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就是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者。当时,发现朱鹮后的第九天,刘荫增和同事就在姚家沟成立了中国首个朱鹮保护站“秦岭一号”。40多年过去了,当年作为保护站的民房已经消失,通过虚拟技术,记者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总台记者 温超:通过虚拟技术对当时的保护站进行了一个还原。在我身旁的桌子上也摆放着当年的朱鹮保护工作者们使用过的一些老物件:一个海拔仪和两本泛黄的工作笔记,同时还有一张老照片。在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四个年轻人正在使用仪器进行一些研究。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路宝忠:这个照片上这个年轻人就是当时的我。我们4人小组要在野外去观察朱鹮,带上望远镜,带上海拔仪,然后掌握朱鹮的一些活动规律。它在什么地方活动,这个地方海拔高度有多高,然后我们要做好观察记录。

  作为第一批朱鹮保护者,路宝忠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研究朱鹮提供了参考。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路宝忠:这张照片是1994年我在野外拍摄的 ,可以说是记录了当时全球所有野生朱鹮集中觅食的一个场景。这一共有24只。

  总台记者 温超:朱鹮的保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从朱鹮被发现后的20年内,朱鹮保护工作者是陆续地面临并解决了朱鹮的天敌防御、觅食地环境改善以及人工饲养繁育和农户承包保护责任制等。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路宝忠:1990年开始,我们陕西启动了朱鹮拯救工程,加强野外朱鹮种群的保护。这里面天敌的防护,把树干裹起来,然后涂上黄油,蛇爬不上去。然后朱鹮觅食地、栖息地环境改善,发动群众、农民来落实承包(保护)责任制,这样对野外种群有一个全方位的保护,减少或者尽可能避免天敌对朱鹮的危害。

  除了野生朱鹮种群以外,人工繁育种群在当时也面临着朱鹮亲鸟无法自然育雏这一重大难题。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 路宝忠:到了孵化后期还没有完全出壳的情况下,亲鸟把这个蛋就剥开了,剥开以后这个胚胎血淋淋的最后就死掉了。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些试验笼舍进行对比,发现还是环境对它有影响。后来我们在笼舍的建设当中,尽可能地根据朱鹮这种生物学习性,做了一些改进改善,逐步让它能够恢复野外的这种自然繁育的能力。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朱鹮由极危到濒危这么一个最难的阶段。

  总台记者 温超:经过了四十多年的保护,朱鹮的种群数量从刚开始发现时的7只已经达到了现在全球的万余只,同时野生种群的栖息地范围从刚开始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已经达到了现在的1.6万平方公里。

  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研究员 刘荫增:期待我们国家朱鹮保护研究中心早日建成,为朱鹮和其它濒危物种的种群复壮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揭秘朱鹮“精英学校”

  朱鹮从这里飞向世界

  从1981年开始,42年漫长的朱鹮保护之路,从陕西汉中的洋县起步。如今,这里已经建成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数量的野生朱鹮种群,全球朱鹮的种源也是由此输出,这里承载着朱鹮种群复壮的希望。目前朱鹮种源基地的工作人员又在忙什么呢?在朱鹮种源基地的总台记者陈武为我们介绍朱鹮栖息和训练的情况。

  在繁育中心野化训练场的陈武表示,这个面积7000平方米的大网笼里面,模拟野外的自然环境,有大树、灌木、草地,还有两片湿地。100多只经过人工繁育的朱鹮就生活在这里。

  目前,45只经过挑选的朱鹮,作为下一步野化放飞的备用种源,正在这里学习自主觅食、求偶、繁殖、哺育幼鸟等一系列野外生存本领。只有每项功课都是满分的朱鹮,才能从这里顺利毕业,成为一只合格的朱鹮种源。

  11点是朱鹮午餐的时间,工作人员为朱鹮准备了泥鳅。作为典型的鸟中慢性子,朱鹮并不着急觅食,仍停留在树上。每天工作人员投喂后的一两个小时,朱鹮才会慢慢地靠近食物。而它们每一餐的时间都接近3个小时。专家说,这其实也是朱鹮在野化环境中的本性,它的慢也是一种警惕性。虽然性子慢,但它吃起泥鳅来却是动作麻利。长长的喙伸进水中,仅仅只用夹和甩两个动作就能完成捕食吞咽,整个过程只需要3秒左右,真的是鸟不可貌相。

  另一边,保健医生们正在给朱鹮抽血。完成抽血之后,朱鹮的血样会通过机器完成血常规、生化指标和寄生虫检测等50多项检查,最终形成一张健康检查表,相当于我们的体检。这样精确的健康监测,就是保证朱鹮种源质量的依据。

  看来,想成为一只合格的“种子鸟”也并不容易。根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从洋县繁育中心飞出的朱鹮种源已经超过300只,范围覆盖国内的7个省份,同时也飞往了日韩两国。可以说,朱鹮就是从这里飞出秦岭,飞向了世界。

  朱鹮:爱情专一 性格友善

  跟其他鸟类相比,朱鹮从生活习性、繁殖特点、对环境的依赖度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朱鹮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

  朱鹮,除了优雅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对另一半非常专一,一旦选择了彼此,便不离不弃。

  陕西省林业局原一级调研员 常秀云:朱鹮非常专一,一夫一妻制的。这个雄鸟跟巢里的雌鸟配对成功的话,它们也会互相的喙和喙进行接吻,告诉第三者我们两个是配对好的。在宁陕放飞的有一对朱鹮,雄鸟腿是跛的,但雌鸟还是就选择这个有残疾的雄鸟。雌鸟跟这个雄鸟每年都配对,有第三者来的话,这个雌鸟也不会选择。

  对伴侣的专一,给人工饲养朱鹮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专家们会根据遗传基因、身体状况等因素为朱鹮进行配对,但与在野外生存的朱鹮相比,这种人工配对的成功率偏低。

  陕西省林业局原一级调研员 常秀云:人工配对是根据遗传基因,科学的给它配对。比方说它们的近亲的关系、它们的年龄、它们的身体状况,通过我们自己的科学理论上的一种选择给它们配对。但是它也像我们人一样,我们觉得这两个“年轻人”非常般配,但是它们没有感情,不会谈恋爱。放飞以后,有可能还要再追求爱情,就会重新配对,然后参与繁殖。

  除了“专一”的爱情观,朱鹮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友善,不论是觅食还是筑巢,朱鹮与其他伴生的鸟类都能和睦共处,共享一片大自然。即使偶尔遭遇一些“不公平”,朱鹮也能宽容和退让。

  陕西省林业局原一级调研员 常秀云:如果说它刚叼了一个鱼或者是一个什么食物,被苍鹭或者是白鹭抢走了以后,它也不会再去驱赶苍鹭和白鹭,它就会再去埋在水里面,再去觅食。

  性格友善,爱情专一,在人类看来,这是朱鹮高尚的品格,但在大自然中,也成为它们一度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陕西省林业局原一级调研员 常秀云:它的性格比较和善,比较温柔。它不像那些猛禽,哪怕苍鹭和白鹭都比它要强壮,但是朱鹮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它是不会向人发出攻击,或者向同伴鸟类发出攻击的。所以它是一种比较温文尔雅的鸟类。

绿色发展编辑:李欢颜

声明

1、凡本网注明“绿色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举报信箱:lsfzxy#126.com

头条

焦点

排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玉泉西路3号 服务热线:# 举报信箱:lsfzxy#188.com

中国绿色发展网由中国绿色发展联合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导单位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3 @版权所有 中国绿色发展网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