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把美丽中国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之中,系统论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目标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是我国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这一历史逻辑而提出的,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对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这一理论逻辑而提出的。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坐标的维度看,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通过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坐标。这一历史坐标决定了提出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改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段时间以来流行的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注重的是发展的数量和速度,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制约也使得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发展观念与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和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执政目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对优良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换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三生空间”。第三,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制约不仅危及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危及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这一目的,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和谐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积极回应人类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的结果。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起,突破了近代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以及分析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催生了强调地球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生态哲学与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为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生态哲学基础。资本主义现代化,特别是“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增长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正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增长热”的生态后果的反思,借助生态哲学与生态思维方式,人们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由此形成了分属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思潮。虽然具体理论观点存在差异,但其共同点都要求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评估自然的价值,要求人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回应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不仅提出通过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而且提出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和谐世界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是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虽然生态文明观念自人类诞生时就存在着,但作为理论形态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一般以1949年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出版《沙乡年鉴》一书为标志。在该书中,利奥波德根据生态学科和生态哲学揭示的生态整体性规律,要求人类放下征服者的角色,摒弃单纯从使用的态度与经济价值看待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要求重新反思自然的价值,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人类之外的自然上,尊重自然的权利。他的这一思想被罗尔斯顿、奈斯等人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强调只有用“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代替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乃至否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才能维系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面对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批评和质疑,人类中心论者一方面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辩护,另一方面也反思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完全忽视人类应当承担的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认为其缺陷在于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解释为“人类专制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进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他们由此主张树立以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基础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制定严格的包含奖惩机制在内的环境制度以规范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解决生态危机,形成了追求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思潮。上述两种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点在于:一是割裂人类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要么把自然凌驾于人类之上,把生态危机的解决归结为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要么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二是都属于否定人民群众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性质的生态思潮。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提是资本利益集团和西方中产阶级已经完全解决生产与生存问题,由此忽视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发展消除贫困的愿望,其目的在于维系资本利益集团和西方中产阶级既有生活质量。绿色发展思潮所追求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本质上不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三是都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拒斥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绝对对立起来,强调只有否定发展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和谐,不懂得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必然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谋取生存。绿色发展思潮虽然在肯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求制定严格的环境制度,以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保护生态环境,而是为了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自然条件,不懂得资本在利润动机的支配下,必然最终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危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有机论哲学世界观和“持中贵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批判借鉴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哲学积极成果,是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三个原创性概念,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人类实践活动与地球生态系统有限性矛盾三个维度,论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并运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思维,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演替的影响,强调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反之,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另一方面,明确肯定生态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正确地处理了人类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克服了西方生态思潮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各执一端的缺陷,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一方面,强调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入手,协调好人与人在生态资源分配、占有和使用上的利益关系,才能真正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以提升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归宿。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上,反对像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那样脱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抽象地谈论生态文明建设,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同时,又反对绿色发展思潮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目的归结为服务于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维护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的生态平衡。而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理解为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环境民生论”命题,强调应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把上述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走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把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生态哲学基础和科学方法论,并由此制定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时间表与路线图
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解决了“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通过论述“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阐发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并通过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了“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奋斗目标的同时,把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归结为通过推进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第一次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中,而且把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归结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改革和完善党领导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四点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美丽中国建设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地位,把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进一步规定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为本体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通过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实现科学发展美、人民富足美、社会和谐美等,并要求通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丽和谐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规划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的出发,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相对应,习近平总书记还制定了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战略地位,要求协调推进“五个文明”的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和加快生态法治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和提高环境违法的代价,促进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推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通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作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思维,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影响,提出了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并要求加快构建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提出了为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号召。党的二十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和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论、整体论的辩证方法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清洁能源低碳高效使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治理,形成健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系统规划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且特别强调要使上述时间表和路线图得以实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和顶层设计,构建党和各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多中心论”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并要求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协同思维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把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和谐世界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与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反对在现代化问题上流行的“西方中心论”的迷思,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归结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点内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只能通过“科学发展”之路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既是对西方现代化后果作出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具体国情作出科学把握的结果。从对西方现代化后果反思的维度看,西方现代化既是以暴力方式牺牲他国利益、剥削本国人民为代价的现代化,也是边污染边治理、给人类带来严重生态伤害的现代化,其结果只能造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贫富两极分化的“假发展”和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坏发展”。从对中国基本国情科学把握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生态资源的制约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我们不能走美欧现代化道路,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位置,又必须走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真发展”与“好发展”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核心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体现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设计,又体现为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设计的维度看,依次经历了从“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变化,是党在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和反思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体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注重通过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把环境保护写进宪法,使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意志,而且注重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展开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注重处理“三废”问题和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科学技术在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资源中的作用,注重处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张等。当然,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维度看,上述措施和主张都是在工业文明的环境保护理念的支配下提出的。“生态文明”第一次进入中央文件是在2003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此后又被写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真正实现了从工业文明的环境保护理念到生态文明理念的转换,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生态制约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提出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保卫战的阶段性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而且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对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新境界。
绿色发展编辑:李欢颜
声明
1、凡本网注明“绿色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举报信箱:lsfzxy#126.com
头条
焦点
排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玉泉西路3号 服务热线:# 举报信箱:lsfzxy#188.com
中国绿色发展网由中国绿色发展联合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导单位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3 @版权所有 中国绿色发展网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