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2023年度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十大事件”

2024-01-02 16:53:45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  作者:佚名

  2023年, 围绕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加紧了行动的步伐,发生了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盘点了2023年度全球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十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出,以记录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雄心与努力。

  01、欧盟强力扶持绿色产业,开启美欧“补贴竞赛”

  2023年3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工业计划的两大基石《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通过财政和政策支持,加速在欧盟建立具有竞争力的零碳产业关键原材料及产品供应链,确保欧盟绿色工业技术全球领先。其中,《净零工业法案》目标是到2030年战略净零技术欧盟本土制造能力达到其年度部署需求的40%。两部法案也被视为欧盟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回应。

  美欧通过补贴政策强化本土战略净零技术发展,竞逐全球绿色产业领先权,加速推动实现净零目标;也将会搅动全球供应链布局,引发新一轮全球绿色博弈。

  02、 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强调人类活动“毋庸置疑”导致了全球变暖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报告强调人类活动“毋庸置疑”导致了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各个地区的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导致对自然和人类的广泛不利影响以及相关的损失与损害,并正在加剧现有的不平等。报告强调当下行动的紧迫性,呼吁采取更具雄心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从1990年到2023年,IPCC已经发布了六次正式的评估报告,今年首次用确定的语气明确人类活动主导了气候变化,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为明确,也为全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提供了权威的科学依据。

  03、欧盟达成里程碑协议,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

  2023年3月28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批准从2035年起欧盟境内将禁止销售化石燃料新车,允许继续销售使用可再生合成燃料(e-fuel)的新车。该法规明确了“2030年到2034年,欧盟新售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55%,新售轻型商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50%;从 2035 年起,新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 100%,即实现零排放。”

  欧盟传统燃油车退市将引发消费者、汽车行业生态的巨大变化,是碳中和目标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体现之一,将给全球汽车业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和机遇。

  04、欧盟“史上最大碳市场改革”法案获批,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实施

  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Fit for 55” 2030一揽子气候计划中的数项立法提案,涉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海运排放、航空排放、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及社会气候基金等,被国际社会评价为欧盟“史上最大碳市场改革”。奉行“污染者付费”原则,欧盟计划在2026-2034年逐步削减免费发放的碳排放额度最终至零,配套通过CBAM对进口商品隐含的碳排放征收额外关税,以防止“碳泄漏”。2023年10月1日CBAM开始正式实施,进入过渡期。

  EU ETS和CBAM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一把“双刃剑”:通过向排放者施压,倒逼企业在生产环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然而对出口欧盟的国家和行业,也将导致其碳成本增加,有违国际贸易公平,产生对公平公正转型的潜在不利影响。

  05、航运业开启了海上脱碳的新篇章,加速进入低碳/零碳时代

  2023年5月16日,欧盟公布“将航运业纳入EU ETS的改革立法”, 2024年起,航运业将正式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船东将需要购买碳排放权(EUA)为适用ETS范围内的船舶缴交涵盖往返如欧盟、挪威和冰岛(EEA)港口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以及在欧洲经济区内航行和停泊在欧洲经济区港口的所有排放量。2023年7月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上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要求:到2030年,国际航运单次运输任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8年平均减少40%及以上,承诺确保采用零和接近零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燃料;2050年前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23年9月22日,欧盟公布Fuel EU Maritime法案,旨在确保航运业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逐渐降低。

  日趋严厉的碳排放法规将给国际航运业带来重大变化,将推动低碳燃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绿色氢基燃料正在成为航运业实现减排、降低碳成本的最佳解决方案。

  06、中美携手合作再度启航,对全球气候治理有着重大且积极的影响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分别于2023年7月16—19日在北京、11月4—7日在加利福尼亚阳光之乡举行会谈。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双方表示,将共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成功,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以加快具体气候行动。同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双方在应对气候危机上达成诸多共识。

  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今年中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回归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有着重大且积极的影响。

  07、中国CCER市场正式重启,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碳减排

  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组织建立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和交易系统,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这是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标志着我国CCER正式重启。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作为自愿减排项目审定、实施与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依据。

  CCER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经济激励,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碳减排。此次重启是市场多年期盼,意义重大。

  08、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在争议中求取共识

  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大会完成了《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次全球盘点,各缔约方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效目标,最终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被视为“化石燃料终结之路开启”。此外,大会开幕首日通过了“损失与损害”基金协议,将帮助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还就全球适应目标及其框架达成一致。参会的多家油气公司对甲烷减排签署承诺,致力于到2030年大幅削减其油气生产产生的甲烷排放,将甲烷排放强度降低80-90%。

  COP28大会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展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尤其表明多边主义是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现实路径。

  09、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2023年11月30日,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开幕当天发布的暂定版《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2023年6-10月为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同期最暖。

  全球热浪肆虐逐年加强,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造成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10、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领跑,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出席世界气候行动峰会时致辞提到,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至50.9%;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连续突破13亿、14亿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首次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从2019年至今,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一半发生在中国。同时中国也是当今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最主要供应国。

  “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跃升,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绿色发展编辑:李欢颜

声明

1、凡本网注明“绿色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举报信箱:lsfzxy#126.com

头条

焦点

排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玉泉西路3号 服务热线:# 举报信箱:lsfzxy#188.com

中国绿色发展网由中国绿色发展联合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导单位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3 @版权所有 中国绿色发展网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